金门十问 1赚配网
图片
前 言
1949年7月2日,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,在司令员叶飞和政委韦国清率领下,远离根据地,独立作战,挥师南下,转战千里,一路摧枯拉朽,如秋风扫落叶般,连续解放福州,进占泉州,夺取漳州,攻克厦门,顺势占领沿海平潭、南日、湄洲等岛屿。
福州战役发起时,国军在金门岛没有部署兵力,但是在漳厦战役前后,汤恩伯重新调整部署,将李良荣第22兵团调入金门,蒋介石又派胡琏第12兵团相继增援金门,导致金门守军陡增,金门还能得到来自台湾的远火(飞机)直接支援。
10月17日厦门战役结束,面对已经超过中革军委要求入闽作战3个月时限的第十兵团,上下都有一种急迫感。于是在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,仓促发起入闽最后一仗,金门岛登陆战役,最终不幸失利,登岛的九千余将士再也没有回来。
数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,金门岛当年回荡在古宁头滩头沟壑中的万马嘶鸣、战火硝烟,如同似血残阳,早已消失在逝去的岁月当中。
每个上战场的勇士都想过:我们不怕死亡,但是我们怕被遗忘。
历史是面镜子,以第三只眼看历史,才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,才是对历史的尊重。以史为鉴,如今再写金门战役的历史,既是对历史的回顾,也是对故人的尊重,更是向当年牺牲的战友们致敬,让他们地下有知,后人没有忘记他们,他们的故事没有被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,他们的功绩,如闪烁的星星,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天空中。
出乎史,入乎道,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
一杯清茶泡光阴
半壶浊酒话春秋
金门岛登陆战役过去数十年了,回顾这场战役的文章非常多,但是有十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后辈们心中无法释怀赚配网,在此试做回答。
第一问,选择攻占金、厦先后顺序问题
1949年9月19日,漳州战役接近尾声,第十兵团叶飞司令员与刘培善主任,向28军副军长肖锋和李曼村主任交代:第28军南下的任务,主要是协同29、31军攻克漳州、厦门,然后独立解放金门。
叶飞还补充说:攻克厦门、金门准备两手,力争金、厦一齐打下,或许先攻厦门后打金门,或许先夺取金门围困厦门,你们28军要做好准备,看准备情况再决定怎么打。
漳州战役结束后,十兵团调转剑锋,直指金厦。面对当时敌重兵防守的厦门和防御力量不足的金门,如何选择作战顺序摆在十兵团桌上。
9月26日叶飞在泉州第十兵团部的作战会议上,讨论金厦作战方案。当时提出三个方案提供选择:
1,先金后厦,此乃上策
首先夺取金门的好处是敌兵力薄弱,且立足未稳,攻取容易,夺取金门后,可对厦门形成包围态势,切断厦门供应线,敌人将不战而自乱(汤恩伯最担心的就是我军先攻击金门)。
其缺点是厦门守军可能逃跑,无法实现中革军委关于将敌有生力量歼灭在大陆的作战要求。
2,金厦并取,此乃中策
金厦并取可造成敌人兵力分散,顾此失彼,可求全歼,此乃中策。
但是做到同时攻击,最关键是发起攻击的时间,一旦滞后,金门守军立足已稳,兵力也得到加强,将无法实施。
由于28军提出船只不够,此方案先被确定后被搁置。
3,先厦后金,此乃下策
因28军始终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船只,无法完成独立攻金任务,同时为了将敌军歼灭在大陆,第十兵团只好选择此方案。
由于28军没有征集到足够船只,导致10兵团金厦并取的作战计划无法实施,从而丧失了战机。
叶飞事后痛心地说:战机,战机,作战一定要抓住战机,战场情况转瞬万变,错过战机,整个形势就可能发生变化。
如果说十兵团没有采取先金后厦,那是执行中革军委的命令,防止敌人逃去台湾。那么在决定金厦并取后,又改为先厦后金,那是出于对28军征集船只懈怠的无奈。
如果在攻击厦门的同时,采取金厦并取的策略,此时国军第二十二兵团刚从厦门调入金门,立足未稳,工事尚未修建,兵力尚未部署,援军尚未到达,正是最薄弱的时候,解放军乘敌立足未稳,突然攻击,完全有可能同时攻取金厦。
解放军攻占厦门后,问题立即暴露,那就是金门国军控制着厦门的水道,厦门的粮食供应立即出现困难,十兵团和29军首长都投入巨大精力来解决粮食问题,这也是导致叶飞不希望金门战役久拖不决,而拍板速决的原因之一。
第十兵团一开始决定金厦并取还有更深一层原因,那就是中革军委下达的派一个军,西进潮汕,歼灭胡琏兵团于大陆的任务。
十兵团在漳州战役未完全歼灭第八兵团(汤恩伯将其调入厦门),导致丧失西进潮汕第一次机会,所以叶飞希望尽快解决金厦之敌,好腾出力量,派31军执行西进任务。
从事后分析,先金后厦是最佳选择。
(【残阳如血】—金门战役始末,即将出书,敬请期待。)
综上
解放军攻占厦门后,问题立即暴露,那就是金门国军控制着厦门的水道,厦门的粮食供应立即出现困难,十兵团和29军首长都投入巨大精力来解决粮食问题,这也是导致叶飞不希望金门战役久拖不决,而拍板速决的原因之一。
图片
谢谢阅读赚配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